Web:www.ailitrip.com
Email:aili@ailitrip.com
Wechat:+8613810650968

 
 

 

 

 
 

刘年艳:关于做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几个问题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 刘年艳

编者按: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做好乡村规划极端重要性,并指出:“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如何发挥乡村规划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如何编制好的乡村规划,按照规划的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各地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为引起大家对乡村规划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编发了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研究专家刘年艳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一、村庄规划是乡村发展的百年大计

做好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更是乡村发展的百年大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推进村庄规划作了具体部署。各地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也在加紧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村庄的规划工作。

据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实际,就乡村振兴各类规划的编制作了大量工作。规划的编制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的新认识,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然而,也有些地方在编制具体的乡村规划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缺乏新发展思路。不十分清楚乡村振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没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背景及传统农村总体发展趋势。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如何展开,如何布局新发展格局,缺乏新思路与新举措。采取的是“老酒装新瓶”传统的工作套路。表面上在搞乡村振兴,但在具体的规划中,往往是选择几个“农家乐”,修几条乡间小路,搞几间民宅整修戴帽,样子好看,至于乡村振兴究竟做什么并不是很清楚。这叫形式上的“乡村振兴”,内容上的“自欺欺人”。二是重视“乡村画画”。先期不研究一个地方的基础条件,不分析一个区域总体发展趋势,不进行乡村振兴具体的战略规划。由于上级对工作进度要求紧,结果是,层层要规划,到处做设计。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只能千篇一律。规划之前没有策划,具体发展条件不研究,从国外经验开始,至列举其他地方案例止,有大棚,有采摘,有体验,徽派民宿等等,图片一大堆,所有设计大同小异。乡村振兴规划成了乡村振兴“画画”。这样的乡村规划,既指导不了具体的乡村振兴,也会造成乡村发展的严重后果。三是乐于参观考察,长于模仿振兴。参观考察成功示范点,是各地都非常乐意办的事。现在,只要某个地方的村、镇有点名气,全国各地干部就会蜂拥而至去考察,各地的考察团倒反过来又推动了某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参观考察主要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不是心领神会。其结果是,看别人的很好,做自己的很难。有的地方看别人搞一个“水镇”,回去也建一个古城,看见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在北方也搞南景北移,大造风景,所以,全国“古城”、“古镇”,“古村”复兴,已经成为“烂尾楼“工程的潜在风险。四是重视外面和尚会念经,不重视自力更生。围绕乡村振兴,引项目,搞流转,创产业,促招商,真是热火朝天。项目,产业与乡村振兴是什么关系,市场在哪里,是没有人去认真研究过的。更谈不上如何组织村庄农民实现“我的乡村我振兴”。五是不知道长板与短板,优势与劣势。有些地区,各种资源条件很好,在新形势下有做好乡村振兴的强烈愿望,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抓手在哪里,很难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如何通过具体的项目实施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从局部振兴如何带动区域性的全面振兴,没有实实在在的办法。在做规划的过程中,大家普遍反映,往往规划做完后,不知道做的是一个什么规划,以至于规划没有做好,委托规划的主体机构不满意。反复请人做规划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

二、村庄规划是村庄的乡村振兴总体谋划

规划是一项工程的具体谋划。要做好规划,需要了解谁要做,为谁做规划。因为,不同的主体,代表的利益诉求不同,对规划要求也不一样。通常,乡村规划主体有政府部门、乡镇、村,也有一个特定经营主体为做好一项事业需要做好具体项目规划。

一项规划反映的是某个事业的发展谋划,与具体的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联。从县域来看,主要有县(市)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乡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村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从规划的性质来看,又有各专业类别发展规划,如产业发展规划、国土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现代产业园区规划、乡村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交通道路规划等等。凡是要做一件事,就需要做一个规划。然而,不同类别规划,其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区域里面,特别是在县域发展过程中,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共同服务区域发展。

要做好村庄规划,需要了解村庄规划的属性。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行动的村庄乡村振兴的具体谋划。乡村建设的村庄规划,从根本上说,是属于乡村振兴规划,需要按照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做好乡村建设的村庄发展的总体谋划。从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政策性。村庄规划要体现村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村庄实践。体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要对好标,明确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目标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社会主义新乡村发展目标。

二是总体性。村庄规划是对村庄发展的总体谋划。从规划的对象来看,是对一个特定村庄的总体规划。要规划好一个村庄的总体发展,需要把握三个维度:其一,需要规划好村庄发展要素及其功能发展的空间布局。基本的要素是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围绕“三生”的服务资源。其二,需要规划好面向未来发展的传统村庄向现代村庄发展形态的转型。其三,需要规划好未来村庄发展与区域发展相融合的村庄功能创新。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研究一个村庄的具体特点及发展的类型特征,科学分析它所具有的自然、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条件,对标发展目标,研究发展的短板与优势。

三是可操作性。村庄规划内容,要满足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首先,要做好对标。对标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与要求,结合村庄实际,编制村庄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其次,要明确村庄发展的战略定位。村庄发展的战略定位要体现以村民为中心,实现村庄民众服务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在分析长板与短板,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大振兴的具体规划。比如村庄产业如何发展、现代治理如何构建、乡村精神如何塑造与乡村文化如何振兴、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如何在村庄社区建设中得到实践,基础设施如何构建,新集体经济如何不断壮大与发展,如何实现村庄民众生产、生活、生态在村庄空间布局与空间的高效利用。乡村公共事业如何做好资源配置与创新发展。

三、村庄规划在于创新村庄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从本质上看,村庄规划就是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发展路线,创新发展内容,筹划发展措施,在做好“对标、对表、对用”中创新发展路径。

制定村庄规划发展目标,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明确的,到2035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发展目标。二是村庄发展的综合条件。发展条件是基于村庄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的要求,实现村庄发展目标所应该具有现实的与潜在的服务能力。分析发展条件,需要找准村庄发展的基础平台,充分考虑一个村发展的现实条件,如自然、人文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条件等等。三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五个方面来细化村庄具体的发展目标。实现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总体目标与门类目标的有机统一。由此,编制村庄发展具体的目标体系。

寻找发展路线,需要把握“一条主线,三个趋势”。“一条主线”,就是要围绕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这条主线来推进村庄乡村振兴。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建设起新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握“三个趋势”,就是要立足乡村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变化的趋势,回归乡村本源,面向乡村发展的未来,推进乡村建设。一是要把握乡村发展的总体趋势,朝着乡村社区形态发展方向,实现乡村发展形态由传统村落向乡村社区发展转型。以构建现代乡村社区为总揽,通过推动乡村主体创新,乡村功能创新,乡村服务创新来实现。二是要把握乡村空间优化需要,朝着服务乡村民众生产、生活的方向,体现服务村庄民众与服务社会功能,实现村庄布局优化合理,利用高效。乡村是全社会的乡村,更是乡村民众的家园。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乡村微观基础,构建起以人为本,体现区域化特色,发挥现代乡村服务功能的乡村空间布局。三是要把握乡村发展的新功能,朝着发挥乡村现代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立足区域发展与乡村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科学与合理的以城乡、区域、村镇、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为内容的新乡村关系。

村庄乡村振兴路径创新需要在三个方面来展现:一是围绕传统“三农”向未来“新三农”转型发展,做好村庄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通过培育与发展新型乡村主体,创新乡村特色产业,推进新乡村社区建设来实现。二是围绕“道路、改革、发展、建设”在村庄的实践需要,推进路径创新。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成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发展中的实践创新。围绕促进乡村发展活力,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创新治理体系。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着眼乡村民众需要与乡村功能创新需要,在不断对标过程中,把握与加快补齐乡村社会建设的短板。乡村发展与建设要重点实现四个结合:其一,与现代乡村社区化建设相结合。创新治理方式,为区域一体化创造条件。其二,与乡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相结合。围绕居民的需要,配置区域一体化教育、养老、健康、安全、就业服务等资源。其三,与乡村居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相结合。为乡村民众享有充分的现代文明成果提供便利。四是与建设乡村精神,塑造乡村发展灵魂相结合。立足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配置相关资源,提供配套服务。创新乡村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交流,创建区域乡村民众精神家园。三是走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发展路径要在“五大振兴”上寻找突破。一是做好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突出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发展农业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创新乡村特色新型产业。推动由单一产业向乡村集群式产业的发展。二是做好人才振兴。强调乡土人才、社会人才、新型农民共同构成乡村人才群体,将留人、引人、提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优化环境作为人才振兴的基础,以人才振兴促进村庄发展。三是做好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培育良好“三风”为抓手,推进“良好乡风,美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四是做好组织振兴。以建设善治乡村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确保乡村治理有序有效,乡村社会安定和谐,充满活力。五是做好生态振兴。将生态文明知识,文明生活,文明制度,文明成果与乡村精神建设融为一体。推进生态绿色发展。实现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美好愿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与生态产品消费的需要,实现生态治理、生态管护、生态保育、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相结合,推动生态景观化、精品化、资源化,创新生态产业与生态产品。

四、村庄规划要塑造好村庄发展的灵魂

灵魂,是人们精神、思想、情感、人格、良知的综合反映,决定着人们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乡村灵魂,是乡村社区、村庄民众群体精神、思想、情感、人格、良知的综合反映,决定着乡村社区、村庄整体的精神状态与群体治理能力。乡村精神体现一个村庄的文明程度。

乡村灵魂,也是乡村精神,其表现形式是乡村文化。从本质上看,乡村发展的灵魂,是乡村文化内核的外在呈现。作为乡村灵魂的乡村文化元素需要满足三个本质的规定性:一是超越个性化的文化表现,是一个村庄农民群体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二是超越文化发展历史阶段,是一个村庄长久的相对恒定的发展价值;三是一个乡村群体对本原自我的寻找与精神再现,是一个乡村有别于其他乡村的最本质的差别,也是乡村发展与存在的个性。

建设乡村精神,需要应对五大挑战,加快推进乡村建设。一是应对乡村居民集体归属感失落的挑战。加快发展壮大新乡村集体经济,夯实党的核心地位,发挥组织农民与主心骨作用。加快补齐乡村公共事业资源。二是应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的挑战。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发挥乡村产业组织农民、教育农民、富裕农民的产业功能。三是应对广大农民在农村发展的希望与前途渠道“窄、小、堵”的挑战。主要通过推进乡村业态、形态创新,发展新型产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滞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按照现代乡村发展的需要配置现代乡村发展所需的综合服务功能。四是应对有些村庄非乡村化加快的挑战。推进新乡村社区化建设。以乡村精神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文化承与新文化创新。五是应对城乡、工农、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二元发展的挑战。加快构建治理体制与机制,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建设乡村精神,铸造乡村灵魂,要从创新乡村文化载体功能与塑造乡村民众的新生活方式开始,通过推动“五位一体”乡村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来实现。
 

一是培育精神价值文化。乡村精神文化价值的创建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揽,传承传统乡村文化与培育农村新文化相结合,适应我国新农民化、新农业化、新农村化、新城镇化发展趋势,引导农民树立“生态、科学、诚信、勤劳、开放、友爱、法律”的新观念,以新观念,推动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是建设乡村风貌文化。乡村风貌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满足大众多元化乡村文化需求的载体。乡村风貌建设要立足现有村庄风貌特色,按照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总要求,创建生态宜居家园,创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创意乡村风格,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庄风貌。以优美的乡村风貌,丰富与展现乡村文化。

三是推进乡村精神家园建设。乡村精神家园,是乡村民众精神境界的总体,是农民的精神归宿,是情感依托与自由心灵独有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要体现“亲情友情的人文关怀,宁静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谐家园,文化传承的心灵启迪”。结合乡村历史呈现、创建乡村大众精神文化活动及场所、推展乡村人物与人格标榜,张扬“真、善、美”,引领塑造乡村精神家园。

四是推进文化治理。我国农村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宗族社群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这是与城市或者其他国家农村最显著的不同点。长期以来,以伦理为基础的文化治理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法理基础。在新时期,结合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创新农村传统的文化治理,构建民事、民治、民享的民权治理方式,推进农民人本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现代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五是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要从以下方面来展开:加强对传统农业产业及其生产方式的保存及传承,结合市场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功能向新产业资源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产业;结合一个村庄的独特资源优势,引进与创新新型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元素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文化传承;提高文化元素在传统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使新型产业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塑造乡村精神,需要加快推进“五化”落地乡村。一是要有乡村特色。特色化要求体现乡村文化元素,呈现乡村个性与性格。二是要体现区域化,呈现一个地方区域特色。三是要实现文化化,有乡村特色的文化表现。四是要景观化。乡村是美丽的乡村,是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五是村庄品牌化。打造村庄品牌体系。形成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

塑造乡村精神,需要塑造乡村民众文明素养。一是培育文明新乡风。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创造符合农村特色的有效形式,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培育良好新家风。弘扬与传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友善、社会和睦、守望相助”家庭美德。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促民风。三是培育淳朴新民风。开展“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专项文明行动,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优良传统,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五、村庄规划要科学处理五大关系

(一)村庄规划与县域多门类规划的关系。

首先,积极有序推进区域规划,做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各类规划的内容与功能相互满足。其次,引领与支撑相协调。引领,就是要发挥上级或者宏观规划对村庄规划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同时,发挥村庄规划在内容与功能方面,对县区域规划在实施中的支撑作用。第三,实现三个结合。村庄规划要与村庄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县域宏观规划内容相结合,与中央乡村振兴政策要求相结合。

(二)村庄布局分类指导与村庄特色个性化发展的关系。

为便于推进乡村振兴,全国村庄主要分有四大类:第一类是“集聚提升类村庄”,即“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在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集聚提升类村庄应当“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持,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第二类是“城郊融合类村庄”,即“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村庄”。第三类是“特色保护类村庄”。第四类是“搬迁撤并类村庄”,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活、生态保护等问题”。要知道,村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村庄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一般性的解决方案。就一个具体的村庄规划来说,必须研究一个特定村庄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所要规划村庄的发展,满足实现村庄振兴的需要来做好村庄具体的规划。规划是村庄发展个性化的谋划。切不可千篇一律。

(三)保护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保护,是保护农村的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实现创新性发展,塑造乡村精神。正确处理好保护性与创新性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保护。尊重乡村文化的客观性,为传承好创造条件。其次,要保存好。保存,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一切文化创新都具有文化价值的二重性特征,时代化与历史性统一。一切文化成果都有超越时代局限的元素。要真正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就要坚持在传承中保存,在保存中创新。没有保存,文化的元素就不完整。第三,寻找精神内核。乡村文化内核是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固化与铸造而成的核心文化元素,是一个村庄农民文化的核心价值。第四,推进文化的时代化创新。以乡村文化时代化创新为抓手,实现反映时代,服务时代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当代,智能、开放、创新、生态、和谐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时代主流需求。这是乡村文化传承必须考虑的时代背景。第五,推进文化的社会实践。农民的文化实践是以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为基础来展开,通过广大农民的文化实践活动,内化精神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村庄特有乡村文化。第六,推进文化的物化。注重文化载体的创新与建设,让文化可感,可视,可体验。第七,实现文化的大众化。使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乡村民众的群众运动,通过群众的文化实践,使之成为农民的人格修养、行为规范、价值尺度与乡村风尚。

(四)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总体来说,村庄管理与运行的支撑体系,由硬件与软件两类构成,主要表现为公共产品、治理体系与乡村精神三个方面。

硬件建设将通过乡村公共产品建设来实现。其要求是,围绕服务与满足乡村主体形成与发展的需求来展开,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新道路。满足新型交通工具运行,适应未来农业机械化需要,提升道路的综合功能。二是新网络。适应智能化乡村产业与智慧乡村生活的需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三是新安全。保障乡村民众生活健康与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业病虫害防止及防灾救灾安全网络。四是新资源。按照乡村农民居民化发展的需要,配置乡村发展的教育、医疗、创新创业等社会服务资源。

软件建设将以乡村现代治理能力建设与乡村精神建设为主体形式。乡村新治理体系的构建,要按照区域化原则,推进乡村新发展格局形成,构建区域现代治理体系基础。由“善治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善治”。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总体要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首先,对标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次,对标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到二〇三五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二〇五〇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第三,发挥对标功能,规划战略任务。一是要对标引领。以总体与阶段性目标为引领,准确把握村庄乡村振兴的行动路线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二是对标指导。以总目标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为依据,结合乡村振兴阶段性发展目标,规划并制定出具体的战略任务。三是对标调整。要做好四个对标:一是对标农业现代化。强调农业装备及其智能化是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动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来组织生产与经营,极大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对标农民收入可持续性增长。以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益能力,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新型乡村产业,拓宽农民收益渠道,为农民收益提高创造条件。还要通过创新农民的收益权的实现方式来拓展收入渠道,构建多元权益增长与利益共享的链结机制,实现农民收益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增长。三是对标农村现代化。围绕农民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的全面升级,做好村庄的基础性工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创造条件。四是对标区域化发展。培育村庄区域特色,打造村庄新型产业优势。在构建村庄治理体系方面对接区域现代治理一体化。四是对标未来乡村社区建设的需要。对标推动传统村庄向未来乡村社区转型。将村庄建成乡村民众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北京邀你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北美/ North America 电话/TEL:613-276-8839  邮编/ZIP CODE:K1V 2A6
地址/ADDRESS:105 August Lily Crescent Ottawa ON, Canada
中国/CHINA  地址:北京市八大处高科技园区